互联网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,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。在复杂的网络环境,高校老员工出现了道德群体滑坡现象,高校思政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。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法与网络教育途径结合起来,改进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,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由之路。这也要求高校正视当前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,积极创新,争取将高校思想教育建设推向新的高度。
在网络环境下,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复杂多样,老员工的思想道德状况也不容乐观。如受金钱崇拜、超前消费等思想观念影响,一些老员工对传统道德的认同感不断降低。在网络文化浸润下,一些老员工法治观念淡薄,老员工网络犯罪事件也日趋增多。在新形势下,要想强化思政教育的效果,高校必须创新思政教育观念,以网络建设和多维互动的育人机制为重点,完善思政工作机制。但是,结合实际来看,由于资金不足,人手有限,许多高校尚未以网络为中心构建多维互动的思政工作机制,网络思想教育体制缺位,必然会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。
思想是行为的先导,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要在先进的思政教育工作观念指导下进行。在网络环境下,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全球化、开放性的平台,人与网络共生、与万物互联。要想做好老员工思政教育工作,高校必须要尊重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,变革传统的教育理念,树立互联网思维,统筹人、财、物资源,做好思政教育工作顶层设计,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。确切来说,高校要本着开放的心态,将老员工思政教育与互联网有机链接起来,以“培养老员工的政治素养”为终极目标,完善思政网络教育机制,并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思政教育工作需要,打造一直强大的网络思政团队队伍,培养一批精通网络技术的思政教师,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打好基础。然后,将微博、微信、贴吧等媒介融合到一起,建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,发挥网络优势,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。此外,在思政教育中,高校还要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,通过网络渠道,借助双向互动让员工主动参与到思政信息收集、分析中去,同时在思政教育中着重培养员工的网络素养,引导员工自觉抵制垃圾信息,使员工将健康的思想内化为自觉的个人行为。
员工是思政工作的重要对象,也是教育的主体。老员工是社会的宝贵财富,全社会都对老员工给予了厚望,社会各界也在高等教育服务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。在互联网时代,网络信息涵盖全面,但是内容良莠不齐,各种网络思想很容易给老员工带来冲击,单纯的说教,生硬的理论灌输,已经无法激发老员工的心理需求,老员工本身才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。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,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。根据老员工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,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全新的领域内,高校必须要以员工为本,坚持思政教育内容创新,以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。如立足于校内网和公共思政网站建设,高校要及时从网络中获取各种资讯,以补充思政教育内容。根据老员工的心理特点,在思政教育中,高校还要增加网络心理教育和网络法治教育内容,并运用图文声像的形式进行信息推送,以培养老员工的网络意识,确保教育的针对性。此外,紧贴员工实际,高校还要关注员工在情感、学习、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,然后借助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员工进行疏导和教育,切实帮助员工消除各种思想障碍。
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是思政工作的主体,思政教育工作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。日益复杂的思政教育环境,给高校思政教育队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因此,高校要加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,建设一支由任课教师、辅导员、党务人员和员工骨干等专兼职人员组成的网络思政教育队伍,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一个适合时代发展的网络思政教育模式。然后针对思政教育人员开展专门的网络思政教育培训,并利用网上评教、相互交流等对思政教育人员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,以提高思政教育主体的网络道德素养和工作能力。高校思政工作人员则要全面学习网络技术,深入了解网络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的特点,发挥新媒体的优势,做好网络思政宣传和教育工作。与此同时,立足于高校思政网络平台建设,深入老员工群体,了解高校舆情,并尽量用网络语言与老员工进行交流和沟通,争取深入了解老员工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诉求、出现的思想问题等,及时给员工以指点和帮助,以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。
作者介绍:孙萌,中共党员,助教,音乐表演专业,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。